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5-31 04:41:52 浏览: 次
leyu乐鱼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1、钣金加工工艺1 简介1.1简介按钣金件的基本加工方式, 如下料、折弯、拉伸、成型、焊接。 本规范阐述每一种加工方式所要注意的工艺要求。1.2关键词钣金、下料、折弯、拉伸、成形、排样、最小弯曲半径、毛边、回弹、打死边、焊接2 下料下料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普冲、数冲、剪床开料、激光切割、风割,由于加工方法的不同,下料的加工工艺性也有所不同。钣金下料方式主要为数冲和激光切割2.1 数冲是用数控冲床加工,板材厚度加工范围为 冷扎板、热扎板 小于或等于 3.0mm,铝板 小于或等于 4.0mm,不锈钢 小于或等于 2.0mm2.2冲孔有最小尺寸要求冲孔最小尺寸与孔的形状、材料机械性能和材料厚度有关
2、。图2.2.1冲孔形状示例材料圆孔直径 b矩形孔短边宽b2019-06-24,17:58:201高碳钢1.3t1.0t低碳钢、黄铜1.0t0.7t铝0.8t0.5t* t 为材料厚度,冲孔最小尺寸一般不小于 1mm。* 高碳钢、低碳钢对应的公司常用材料牌号列表见第 7章附录 a。表1 冲孔最小尺寸列表2.3 数冲的孔间距与孔边距零件的冲孔边缘离外形的最小距离随零件与孔的形状不同有一定的限制,见图 2.3.1 。当冲孔边缘与零件外形边缘不平行时,该最小距离应不小于材料厚度 t ;平行时,应不小于 1.5t 。(图 1.4 )图2.3.1冲裁件孔边距、孔间距示意图2.4 折弯件及拉深件冲孔时,其孔
3、壁与直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折弯件或拉深件冲孔时, 其孔壁与工件直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图2.4.1 )2019-06-24,17:58:202图2.4.1 折弯件、拉伸件孔壁与工件直壁间的距离 2.5 螺钉、螺栓的过孔和沉头座螺钉、螺栓过孔和沉头座的结构尺寸按下表选取取。对于沉头螺钉的沉头座,如果板材太薄难以同时保证过孔d2和沉孔 d,应优先保证过孔 d2。表 2 用于螺钉、螺栓的过孔* 要求钣材厚度 t h。表3 用于沉头螺钉的沉头座及过孔* 要求钣材厚度 t h。表4 用于沉头铆钉的沉头座及过孔2.6 激光切割是用激光机飞行切割加工,板材厚度加工范围为冷扎板热扎板 小于或等于 20.0
4、mm, 不锈钢小于 10.0mm 。其优点是加工板材厚度大,切割工件外形速度快, 加工灵活 . 缺点是无法加工成形, 网孔件不宜用此方式加工,加工成本高!2019-06-24,17:58:2033 折弯3.1折弯件的最小弯曲半径材料弯曲时,其圆角区上,外层收到拉伸,内层则受到压缩。当材料厚度一定时,内 r 越小,材料的拉伸和压缩就越严重;当外层圆角的拉伸应力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和折断,因此,弯曲零件的结构设计,应避免过小的弯曲圆角半径。公司常用材料的最小弯曲半径见下表。序材料最小弯曲号半径108、08f、10、10f、dx2、spcc、e1-t52、0cr18ni9、0.4t1c
6、件的直边高度不宜太小,最小高度按(图4.2.1 )要求: h2t 。2019-06-24,17:58:204t2h(图 1.10 )图4.2.1.1弯曲件的直边高度最小值3.2.2 特殊要求的直边高度如果设计需要弯曲件的直边高度h2t, ,则首先要加大弯边高度, 弯好后再加工到需要尺寸;或者在弯曲变形区内加工浅槽后,再折弯(如下图所示)。t2h压槽( 图1.11 )图4.2.2.1特殊情况下的直边高度要求3.2.3弯边侧边带有斜角的直边高度当弯边侧边带有斜角的弯曲件时(图4.2.3 ),侧面的最小高度为:h=(24)t 3mm图1.12 )图4.2.3.1弯边侧边带有斜角的直边高度3.3折弯件
7、上的孔边距孔边距:先冲孔后折弯,孔的位置应处于弯曲变形区外,避免弯曲时孔会产生变形。孔壁至弯边的距离见表下表。2019-06-24,17:58:205表6 折弯件上的孔边距3.4局部弯曲的工艺切口3.4.1 折弯件的弯曲线应避开尺寸突变的位置局部弯曲某一段边缘时,为了防止尖角处应力集中产生弯裂,可将弯曲线移动一定距离, 以离开尺寸突变处 (图 4.4.1.1a) ,或开工艺槽(图4.4.1.1 b),或冲工艺孔(图 4.4.1.1 c)。注意图中的尺寸要求:sr ;槽宽 kt ;槽深 l t+r+k/2 。工艺孔kl图4.4.1.(1图1局.13部)弯曲的设计处理方法2019-06-24,17
8、:58:2063.4.2 当孔位于折弯变形区内,所采取的切口形式当孔在折弯变形区内时,采用的切口形式示例(图4.4.2.1 )弯曲线 带斜边的折弯边应避开变形区图4.5.1带斜边的折弯边应避开变形区3.6 打死边的设计要求打死边的死边长度与材料的厚度有关。如下图所示, 一般死边最小长度 l3.5t+r 。其中 t 为材料壁厚, r为打死边前道工序(如下图右所示)的最小内折弯半径。2019-06-24,17:58:207图4.6.1死边的最小长度 l3.7设计时添加的工艺定位孔为保证毛坯在模具中准确定位,防止弯曲时毛坯偏移而产生废品,
9、应预先在设计时添加工艺定位孔, 如下图所示。 特别是多次弯曲成形的零件,均必须以工艺孔为定位基准,以减少累计误差,保证产品质量。工艺孔(图)图4.7.1多次折弯时添加的工艺定位孔3.8 标注弯曲件相关尺寸时,要考虑工艺性图4.8.1弯曲件标注示例如上图所示所示,a )先冲孔后折弯, l尺寸精度容易保证,加工方( 图1.19 )便。 b)和 c) 如果尺寸 l精度要求高,则需要先折弯后加工孔,加工麻烦。3.9弯曲件的回弹影响回弹的因素很多,包括:材料的机械性能、壁厚、弯曲半径以及弯曲时的正压力等。2019-06-24,17:58:2083.9.1 折弯件的内圆角半径与板厚之比越大,回弹就越大。3
10、.9.2 从设计上抑制回弹的方法示例弯曲件的回弹, 目前主要是由生产厂家在模具设计时, 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规避。同时,从设计上改进某些结构促使回弹角简少如下图所示:在弯曲区压制加强筋,不仅可以提高工件的刚度,也有利于抑制回弹。图4.9.2.1设计上抑制回弹的方法示例4 拉伸4.1拉伸件底部与直壁之间的圆角半径大小要求如下图所示,拉伸件底部与直壁之间的圆角半径应大于板厚,即r 1t 。为了使拉伸进行得更顺利,一般取r1=(35)t ,最大圆角半径应小于或等于板厚的 8倍,即 r1 8t 。2019-06-24,17:58:209dd(图)图5.1.1拉伸件圆角半径大小4.2拉伸件凸缘与壁之间的圆
11、角半径拉伸件凸缘与壁之间的圆角半径应大于板厚的2倍,即 r2 2t ,为了使拉伸进行得更顺利,一般取r2=(510)t ,最大凸缘半径应小于或等于板厚的 8倍,即 r2 8t 。(参见图 5.1.1 )4.3圆形拉伸件的内腔直径圆形拉伸件的内腔直径应取 d d+10t ,以便在拉伸时压板压紧不致起皱。(参见图 5.1.1 )4.4矩形拉伸件相邻两壁间的圆角半径矩形拉伸件相邻两壁间的圆角半径应取 r3 3t ,为了减少拉伸次数应尽可能取 r3 h/5,以便一次拉出来。2019-06-24,17:58:2010(图1.21 )图5.4.1矩形拉伸件相邻两壁间的圆角半径4.5 圆形无凸缘拉伸件一次成
12、形时,其高度与直径的尺寸关系要求圆形无凸缘拉伸件一次成形时, 高度 h和直径 d之比应小于或等于 0.4 ,即 h/d 0.4 ,如下图所示。图5.5.1圆形无凸缘拉伸件一次成形时,高度与直径的尺寸关系4.6 拉伸件设计图纸上尺寸标注的注意事项拉伸件由于各处所受应力大小各不相同, 使拉伸后的材料厚度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底部中央保持原来的厚度,底部圆角处材料变薄,顶部靠近凸缘处材料变厚,矩形拉伸件四周圆角处材料变厚。4.6.1 拉伸件产品尺寸的标准方法在设计拉伸产品时, 对产品图上的尺寸应明确注明必须保证外部尺寸或内部尺寸,不能同时标注内外尺寸。2019-06-24,17:58:20114.6.
13、2 拉伸件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拉伸件凹凸圆弧的内半径以及一次成形的圆筒形拉伸件的高度尺寸公差为双面对称偏差,其偏差值为国标(gb)16级精度公差绝对值的一半,并冠以号。5 成形5.1 加强筋在板状金属零件上压筋,有助于增加结构刚性,加强筋结构及其尺寸选择参见表 6。表7加强筋结构及尺寸选择5.2打凸间距和凸边距的极限尺寸打凸间距和凸边距的极限尺寸按下表选取。2019-06-24,17:58:2012表8 打凸间距和凸边距的极限尺寸5.3 百叶窗百叶窗通常用于各种罩壳或机壳上起通风散热作用,其成型方法是借凸模的一边刃口将材料切开,而凸模的其余部分将材料同时作拉伸变形,形成一边开口的起伏形状。百叶窗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英语模拟卷(新高考Ⅰ卷专用)含解析
电荷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