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5-03 16:24:12 浏览: 次
乐鱼体育2023年,公司围绕“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在稳增长、促改革、强创新、调结构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实现营业收入38.1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率89.83%;利润总额9,210万元,年度计划完成率93.89%;净利润8,344万元,年度计划完成率102.07%。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新产业300832)方面:智能制造产业持续完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顺利承接国家高质量发展专项,XX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等示范项目顺利交付,被推荐为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联盟理事单位。核工装备产业系统推进核级工业基础件、核废料处理装备、核非标成套装备规模化发展,成长为目前国内“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唯一供应商。ITER杜瓦矩形波纹管成功研制并顺利交付。航天防务配套产业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成效、三年上台阶”发展思路,加快特殊材料焊接、热成形等工艺攻关,顺利完成集团公司内二院、三院等产品小批交付。
传统产业方面:后勤保障装备产业小油车项目顺利通过一级定委审查,为后续批产奠定基础;成功签约新型输油管线系统项目,系统化转型实现重要突破。柔性管件产业持续深耕高端石化、新能源领域,晨光东螺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压力容器产业坚持“容器换赛道、低温加长板、服务保增量”发展思路,顺利交付国内首台移动式液氦压力容器,长输管道非标容器、LNG接收站等重点领域实现订货2.58亿元。
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及新产业发展方向,聚力攻关形成“基于5G的膨胀节数字化工业物联网技术”“废树脂转运成套装备”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聚焦新领域研究,成功申报国家高质量发展专项等重大政策支持项目,圆满完成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国家专项任务,1项产品获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4项成果获得国家级荣誉(1个项目获第四届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项目获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技术融合专业赛“创业组”三等奖,1个项目获第三届智能制造创新大赛典型场景赛道三等奖,1个项目获第三届智能制造创新大赛三等奖)。组建创新研究院,初步构建两级协同研发机制,新设立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仿真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平台陆续建成。
科研生产管控方面,优化完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三级计划管控机制,年度合同履约率达到99.95%。推进供应商分级分类管理,名录外采购行为得到有效管控。加强在场协作方管理,严格执行绩效考评与退出机制,百万产值协作方费用同比下降5.8%。
市场营销方面,围绕“固核、融军、拓智”市场主线,成立核工、军工等六个重点行业开发组,加强与重点客户高层对接,实现国家管网长输管线、BEST杜瓦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聚焦新领域,成功开拓金属保温层等新动能市场。实施重大项目动态管控,全年共签约500万元以上合同87个。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拓展中东、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自营产品出口收入有所增长。
质量管控方面,扎实推进“迅即行动”等专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后勤保障装备和型号软管的质量整顿及改进,加强军品配套产品全过程质量管控。贯彻实施航天防务标准化战略,实现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加强质量文化宣贯,组织观看质量警示录等系列活动,全员“零缺陷”质量意识持续提升。
财务管理方面,资金精细管理成效显著,年末有息负债余额同比减少4.4亿元,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172万元。融资结构调整促进负债规模有效压降,年末资产负债率同比优化4.25个百分点。经营活动现金实现自我循环,年末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2.93亿元。
公司所处行业主要为装备制造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及全球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趋势,装备制造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23年,我国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对推动工业稳定回升发挥关键作用。
智能制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智能制造,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应用市场,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022年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支撑产业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智能制造产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智能制造企业发展迅速,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140余家。
核工装备:核能是推动我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清洁能源之一,我国核电在建规模和发电量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截至2022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3台,商运核电机组54台,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核电发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核能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二。2023年我国核准10台核电机组建设。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核电装备自主化和国产化能力进一步提升,主要核电堆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当前我国核电站高放射性核废料(乏燃料)后处理能力不足,乏燃料贮存能力即将饱和,乏燃料后处理能力亟待提升,目前在建产能约为400吨/年,公司核非标成套装备产品面临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后勤保障: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后勤保障装备已进入统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国防建设投入持续增加,2023年国防预算为1.58万亿元,比2022年执行数增长7.2%。公司积极加强与各兵种科研机构对接,抓住军用装备统型、高机动、信息化发展机遇,完成现有装备的升级改造,开发机动性军用油料、水、工程方舱、生活方舱类后勤装备信息化系列产品,开发部队专用保障装备,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柔性管件:航天领域,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十三五”以来,传统军用航天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商业航天发展000547)势头强劲。未来5年,中国航天将重点推进航天运输系统、载人航天工程603698)、月球探测工程等重大工程,航天高强密度发射呈现常态化,2021年-2023年我国分别完成55次、64次和67次发射任务;燃气领域,随着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我国在天然气勘探开发、管网、储气设施建设方面未来将保持一定投资增速,2022年我国城市燃气管道长度98.04万公里,同比增长5.52%;高端石化领域,当前国内炼油业和化工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同时因市场供需及环保因素影响,订货增长形势放缓。
环保装备: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在绿色低碳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加持下,环卫装备向新能源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公司积极开发生活垃圾细分类收运产品和新能源环卫车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2022年住建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我国城市和县城市容环卫装备总数分别达到341,628辆、85,856辆,同比增长4.31%、7.23%,城市和县城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0.13%、78.41%,同比增加1.73、2.16个百分点。2022年我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为485亿元,同比减少33.31%,县城投资为222.5亿元,同比减少17.54%,投资规模大幅下降,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压力容器:随着装备国产化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压力容器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压力容器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仍然是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业,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领域市场快速增长;航天领域、基地和部分科研院所所需的气体存储容器、低温容器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氢能产业市场关注度显著提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500万吨,氢能供给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为氢能产业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氢能产业的有序发展将为氢能储运装备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公司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长期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的企业定位,依托航天技术优势,构建形成以智能制造和核工装备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后勤保障装备、柔性管件、环保装备、压力容器、艺术工程为传统支柱产业的“2+N”产业体系:
新兴产业方面,智能制造产业主要提供金属制品加工、轻工产品领域等细分行业的智能产线建设与改造服务,是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先服务机构,江苏省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单位,拥有“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2项场景成功入选工信部2022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核工装备产业主要包含核级工业基础件、核废料处理装备和核非标成套装备等三个发展领域,拥有核电金属软管、核电膨胀节、核废料处置全流程设备以及核工热室、手套箱等系列化产品,主要客户包括中核、中广核、国电投三大集团。航天防务配套产业主要立足自身钣金焊接加工特色能力优势,以特殊材料焊接、成型、热处理、激光切削、精密检测、有色金属铸造等为核心,形成系统完备高效的配套生产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传统产业方面,后勤保障装备产业主要包括各类后勤油料保障装备、后勤工程装备、后勤生活装备、后勤综合装备及后勤器材产品等,长期为国防建设需要提供各类保障装备产品,是我国后勤油料保障装备的主要供应商。柔性管件产业主要包含各类补偿器及金属软管产品,是国内柔性管件龙头企业,建有江苏省薄壁多层柔性压力管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热网、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长期为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提供可靠保障。环保装备产业主要包含压缩式垃圾车、扫路车、洒水车、吸粪车、吸污车等各系列环卫专用车辆,在长三角、北京等优势地区市场,压缩式垃圾车等优势产品领域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压力容器产业主要包括各类中、高压气瓶、低温容器、换热器、长输管线设备等产品,在液氢储罐、LNG冷能利用换热器、多层包扎储罐等领域拥有较强技术优势。艺术工程产业主要致力于大型艺术工程建设、雕塑及艺术品的数字化制造、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产品以大型金属雕塑为主,是国内大型金属艺术制像行业的领军企业,承制的香港天坛大佛等一大批艺术工程产品蜚声海内外,多次承担并圆满完成重大中央礼品项目。
公司拥有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29490-201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获得美国ASME规范产品“U”、“U2”和“S”类授权证书及钢印;拥有固定式压力容器规则设计许可,大型高压容器(A1)、汽车罐车(C2)、固定式压力容器其它高压容器(A2)和移动式压力容器罐式集装箱(C2)制造许可,压力管道设计许可,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许可等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拥有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许可证、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专用车产品公告、3C认证资质、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罐体)、API15S会标产品证书(芳纶增强RTP管)、精密压力表标准装置等10类计量标准考核证书;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江苏省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等许可和资质,公司拥有的上述许可和资质,使公司具备了承担相应产品科研生产的资格和能力,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公司主营业务以核工装备、智能制造、航天防务、后勤保障、环保装备、柔性管件、压力容器、艺术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电力、环保、物流、市政环卫、煤炭、船舶、核电、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和民用燃气等领域。2023年,公司持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着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与新能源领域拓展,打造产品核心竞争优势。2023年共完成49项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形成多项新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部分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公司拥有相关主营产业的机、电、液及智能控制、信息化融合等的设计及制造技术。2023年,公司广泛开展了“2+N”产业方向的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组织开展“航空航天产品多余物智能化检测技术”等45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持续开展工艺创新,组织实施55个工艺振兴工程计划项目,项目覆盖破瓶颈、批生产补短板、工艺仿真、数字化生产线个攻关方向。通过攻关解决了型号软管智能化内窥检测、核电产品大尺寸壁板自动化焊接、防务配套产品机加、压力容器自动化试验等工艺瓶颈,为核工装备产业化项目、后勤油料保障装备项目、航天防务配套项目、压力容器项目等一批公司重大专项提供了工艺保障。公司核心技术和工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公司拥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资源。至2023年底,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57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39件)。2023年申报专利140件(其中发明56件)、软件著作权37件,取得专利105件(其中发明35件)、软件著作权35件,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2023年,公司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研发创新机制,开展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一级研发机构创新研究院,持续优化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推动现有江苏省智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理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在优势领域积极打造专业技术平台,2023年新增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江苏省核能膨胀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公司共拥有省、市级各类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工作站等)13个,为公司汇聚内外部技术和人才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智能制造产业持续完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发布1项国际标准,为公司首次主持修订国际标准;成功中标国家高质量发展专项,成功加入国家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并成为理事单位。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21亿元。
核工装备产业系统推进核级工业基础件、核废料处理装备、核非标成套装备规模化发展,成功中标BEST杜瓦项目,金额超过1亿元,开启核聚变工程技术领域新征程。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3.35亿元。
后勤保障装备产业圆满完成小油车产品审查,但由于军品市场波动对订货和收入指标影响较大;航天防务配套产品积极开展科研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工艺攻关,顺利通过多型零部件的首件鉴定,取得GJB质量管理体系证书。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
柔性管件产业聚焦高端石化、新能源市场,持续巩固专精特新优势,依托高端装备技术能力研制的“热核聚变用杜瓦膨胀节成套系统”获得2023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晨光东螺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
环卫装备产业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探索“产品+服务”商业模式,顺利签约碧桂园服务项目,成功迈出转型第一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28亿元。
压力容器产业坚持“容器换赛道、低温加长板、服务保增量”发展思路,积极开拓市场,超额完成年度订货任务,顺利交付国内首台移动式液氦压力容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70亿元。
艺术工程产业主营产品集中在宗教、文旅领域,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310万元。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对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工业母机、机器人和智能检测装备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2022年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支撑产业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5G在近2000个工厂中实现探索应用。根据《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度)》,我国智能制造产业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受制于人,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不足,更多企业目前仍处于电气化、自动化阶段。根据《智能制造成熟度指数报告(2022)》,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成熟度指数为106,同比增长6%,达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国家标准二级及以上的智能工厂普及率为37%,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一级及以下的企业仍占63%,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核工装备产业迎来良好发展前景。在“双碳”政策大背景下,核能作为几乎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2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3台,总装机容量2555万千瓦。2021年-2023年我国核准核电机组数量分别为5台、10台、10台,预计到2035年核能发电量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10%。核电装机规模的持续提升将进一步增加我国中低放射性废物、高放射性乏燃料后处理的市场规模。由于我国核废料处理能力建设落后于核电机组的建设和运行,我国正面临核废料处理能力日益不足问题。根据开源证券相关研究报告,我国早期投入运行的多台核电机组已处于堆水池饱和或即将饱和状态,乏燃料离堆贮存需求十分紧迫。目前秦山第二核电厂一、二号机组、大亚湾核电厂和岭澳核电厂在堆贮存水池已饱和或即将饱和,秦山核电厂、岭澳核电厂(二期)核电机组在堆贮存水池在2021-2025年期间将陆续饱和,预计2025年将有5591吨乏燃料需离堆储存。目前我国乏燃料后处理能力为50吨/年,在建处理能力约400吨/年,相比部分发达国家,我国乏燃料处理能力仍有待提升。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加速公司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高技术制造业已逐渐成为引领我国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能源化已成环卫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政策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确定北京等15个试点城市,而上海已明确要求生活垃圾清运等市政环卫车新增或更新车辆基本采用纯电或燃料电池汽车,未来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智能环卫车、无人驾驶环卫车等新型环卫装备有望迎来大规模市场需求;柔性管件领域将从简单的产品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系统产品转变,实现产品的实时运行监测、数据传输、在线远程维护等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压力容器领域将充分发挥低温贮存技术优势,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响应国家构建氢能、新型储能支撑调节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价值链重组的机遇,立足于装备制造业,专注主业发展,围绕“2+N”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以智能制造和核工装备为新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并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元素的融入,进一步提升后勤装备、压力容器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4年,公司将锚定“建成国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目标,按照“2+N”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做新做优智能制造、核工装备产业,做大做强后勤保障装备、航天防务配套产业,做专做精柔性管件、压力容器产业。做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进公司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
加强新产业培育。智能制造产业聚焦智能产线/车间定位,围绕国家高质量发展专项等重大项目实施,培育核心技术,加大内部协同,构建总装总调关键试验制造能力。核工装备产业抢抓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布局乏燃料后处理、聚变等领域,持续保持“10亿+”产业规模。航天防务配套产业以集团公司业务协同为牵引,提升市场开拓、工艺技术和质量管控能力,建成特殊材料成形、焊接、精密机加等加工制造中心。融入区域发展,围绕PEM制氢、固态储氢、液氢储运等方面锻长板,开展氢能装备“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布局,加快低温技术实验室建设,积极抢占新赛道。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专精化发展。后勤保障装备产业加快推进小油车批产项目落地和管线系统项目实施,大力推进中、重型加油车产品研制和比测竞标,切实提升后勤保障装备服务“备战打仗”核心功能;柔性管件产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巩固高端石化、航空航天、核电等存量市场竞争优势,积极开拓多晶硅、核聚变等增量市场;压力容器产业巩固大型煤化工气化炉等传统优势,做大做强海水汽化器、光伏吸附塔等新动能产品,加快构建低温领域竞争优势。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加工服务和检测服务为突破口,发展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加速打造设备制造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完善基于物联网平台的膨胀节数字化服务技术体系,开展管道元件和管道系统在线检测、运维评估等“产品+服务”业务。拓展环卫社会化服务市场,补齐业务资质和能力短板,实现向“装备制造+社会化服务”商业模式转变。
产业转型风险:近年来,公司通过积极布局转型升级,把握智能制造、核工装备、高端石化重大项目市场机遇,实现了经济规模效益的显著提升,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短板仍未消除,新产业尚未形成结构性竞争优势,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较弱,传统产业系统化高端产品不足,难以支撑盈利能力提升。
应对措施:一是高质量做好产业化项目培育工作,围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优势产业,做好产业化项目遴选,针对每个产业化项目进行年度重点任务策划,按照“任务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实效化”的方式加以推进,通过专项考核机制统筹重大项目牵引关键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系统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主动谋划,突出重点关键,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性改革取得实效,以改革手段助力公司业务转型顺利推进。
市场开发风险:近两年国内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不足,公司部分产品在技术、价格等方面竞争优势不明显,新增订单和结转合同较少,对营业收入支撑不足,如订货未达预期,将影响经营指标的完成。
应对措施:一是积极研判2024年市场形势,系统策划2024年市场营销工作,细化分解各项任务,层层压实责任。二是加大以核工国家重大工程、小油车等批产装备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开发,实现重大项目突破,确保订货增长。三是加强组织营销,持续推进行业组开发机制,在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开发中强化高层牵引、系统策划和渠道整合。四是持续优化营销组织,建立和完善更具竞争力的营销薪酬和激励体系,激发营销队伍干事创业动力。五是加强基础能力提升。加大重点项目管控,加强投标策划、得失标分析,不断提升中标率。
收益率惊人 创新药龙头涨超106倍 科技50强名单出炉!稀缺 连续3年ROE超10%个股仅20只
国家发改委:以“产能过剩”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损害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
已有31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2.10亿股,占流通A股49.91%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1.80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341.5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79%,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331.5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77%,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331.5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77%,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